——洪大亮山水画的艺术取向
初见洪大亮的山水画,我想用“品位纯正”来表述我的感受。当今画者如云,能当得起这种评价的并不太多。大亮1966年出生,他的生命之根在皖南古徽州,他的艺术之根除了徽文化之外,又延伸到整个江南文人画。由于他过人的悟性和韧性,使他能重新整合传统资源,比较自如地择取传统中那些适合自己本性的语言,无论画面虚多于实还是实多于虚,总能营造出一种清雅散淡的情调和意境,因而耐人寻味。在我看来,无论何时,意境的深度与广度,依然是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灵魂。山水清音就是大亮山水之魂。
大亮笔墨灵动,松灵,丰富而蕴藉,较为鲜明地展现出以笔为主、以墨为辅的艺术取向,这在当今又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抉择。传统画论中素有“笔为墨帅,墨为笔充”等论述。所谓笔墨,归根结底,用笔的水平是中国画艺术生命本体所在,也就是我以前所说的“书写性”。大亮讲究用笔的丰富性,无论点、线、面,在笔力、笔势、笔态、笔向、笔速等方面,均努力依据形象组合和写意造境的需要,运转变通;而墨色的浓淡干湿诸种变化,也自然地融入其中,使画面有笔有墨,刚柔相济,气韵相生。大亮抓准了用笔的功力,也就是抓住了中国画的主心骨。如果他循此思路继续钻研下去,有可能构建出艺术个性。这种个性不是时下风行的表面花招,而是超凡的本体生命展露。
还有一点,大亮重视理论学习,勤于思考,因面而画艺进步异于常人。他不仅研习王蒙、沈周、徐渭、吴历、黄宾虹诸先贤的画艺,而且攻读董其昌、石涛、笪重光等学者的画论,这才有了“两翼齐飞”的资本。我期待即将步入中年的洪大亮愈飞愈高。
马鸿增
2010年1月19日于金陵十门斋
注:本文作者马鸿增,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,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。